养护学术论文之二--混凝土桥梁病害之表层蜂窝缺陷分析
发布时间:
2020-08-27
来源:
养护管理部
混凝土桥梁常遭受各类化学和物理变化,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害,从而影响结构的正常使用,甚至危及到桥梁的使用安全。常见的混凝土桥梁病害可分为表层缺陷和裂缝两大类。其中表层缺陷又分为蜂窝、混凝土老化、麻面、孔洞、磨损、构件变形六类,现对表层蜂窝缺陷进行分析。
蜂窝现象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在混凝土的表面上形成的粗骨料之间的空隙或缝隙。它与混凝土表面的气泡孔眼是不同的。气泡孔眼是一种浅表空隙,是由于模板内侧混入的水泡和气泡所致,通常表现为混凝土墙表面的小孔。一般说来,蜂窝现象的空隙比较深,而且连成一片,而气泡孔眼的空隙很浅,常常是单个出现,不会连成一片。
一、产生的原因
(一)混凝土配合比设计问题。可以想象混凝土骨料的最大尺寸能够影响蜂窝现象的形成。在结构用混凝土中,骨料的最大尺寸通常限制在25~40毫米之间,可以根据混凝土构件尺寸的大小和钢筋的净距离来作适当的调整。另外在英国规范当中,骨料的最大尺寸被限制为应当比水平钢筋的净距小5毫米,同时应当小于垂直钢筋净距的2/3,而在我国规范当中,该数值是3/4。很显然,在混凝土的制备过程中,如果使用了太大的骨料,可能有些空间会被堵住,造成水和水泥浆不能充分进入,从而容易形成蜂窝现象。
(二)混凝土浇灌时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
(三)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
二、防治的措施
(一)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
(二)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的倾落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用溜管进行下料。
(三)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液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
(四)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
三、控制蜂窝现象的措施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较容易地找出控制混凝土蜂窝现象产生措施。
(一)应当根据混凝土过程的施工情况,例如振捣方式,运送方式,钢筋尺寸和钢筋分布情况等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当发现混凝土的和易性不理想时,不应当只添加水,因为这样会损害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而是应当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或者改善混凝土的浇筑方法。
(二)混凝土的卸料要仔细。任何情况下对混凝土进行卸料时都要注意其关键点是要避免离析。混凝土应当垂直卸料,出料口离最终位置越近越好;混凝土不宜流向其指定位置,如果需要移动它们,应当采用大铲子来进行;完成一车混凝土的卸料后,下一车应当紧挨着前一处的尾部进行,而不要另起一处,最后把它们连起来,因为这样做往往会在连接处产生蜂窝现象。
(三)模板应当具有足够的刚度、稳定性和强度,避免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拼缝处应当正确地进行密封,确保不会发生漏浆。
(四)仔细地进行混凝土的振捣操作,避免振捣不实和过分振捣。新的一层混凝土在深度上应当全部振捣到位,振捣点的距离应当保证每一处混凝土不会被遗漏。
一般说来,修复混凝土蜂窝的最佳方法就是移走那些有缺陷的混凝土,再用新混凝土填补嵌实。如果蜂窝面比较大,而且深度也比较深的话,应当采用气压喷射法将砂浆和细石混凝土填入蜂窝中,采用这种方法时,蜂窝口应当被清理或敲凿成略朝外倾斜;当采用手工填补时,蜂窝口应当被清理或敲凿成比较平直,深度不小于25毫米。另外,蜂窝口的混凝土表面全部打毛,并将全部灰尘碎屑清理干净以保证可靠的新旧面连接强度。新混凝土颜色上和老混凝土应当协调,并且进行适当的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