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8-28
来源:
机电与信息管理部
第一次听到《我们仨》这本书是好几年前了,以为是写关于友情的书,后来也只是随意读了读,只是因为刚开始第一部分的“古驿道”“客栈”“梦”根本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读的云里雾里,所以第一部分没有读完,就放弃了。这次组织“高效能人士30天挑战赛”我又重拾起了这本书,认认真真的分章节读完。怎么说呢?这本书读的我很难忘,也很难受。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字字句句未说想念,确字字句句表达想念。就是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能切身感受到杨绛先生在写《我们仨》时的心情是悲痛的,又是幸福的。 第一次因为读书被感动的落泪,因为我最受不了、最害怕的就是“分别”。
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简短讲述了杨绛先生经常做的一个梦,梦里她经常行走于“古驿道”上,往返于“客栈”,而杨绛先生住的“客栈” 又与众不同。通过读第二部分,就能找寻到了答案,白床单、钱钟书发烧,已向我们暗示,古驿道上就是正蹒跚行走的杨绛先生,住的“小船”就是医院,每晚梦里陪伴的是癌症晚期的女儿阿圆。女儿、丈夫的相继离世,使杨绛觉得家人不在,家也就不复存在了,从前充满欢声笑语的家,现在也只是旅途的客栈罢了。
第二部分我一度不能进行下去,杨绛先生描述的那种失去亲人的痛却又不相信事实的感受,压的我心脏都难受。书中写道:“自从生了阿圆,就永远牵心挂肚肠,以后就不用牵挂了。我就是这么说,心上却牵扯得痛。”就是这句话,读的我眼泪哗哗往下流,白发人送黑发人,那是怎样一种无法言说的痛啊!
第三部分我读的很快,是杨绛先生回忆三个人在一起生活的的温馨场面,以平实无华的文字记录与钱钟书两人赴英国留学,并喜得爱女。九十多岁高龄,还念念不忘年轻时的一些事,也许这也是先生写作的一贯风格,把生活中的小事描写的很细致。
整本书读起来,笑中有泪,温馨却略感沉重,很羡慕杨绛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羡慕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和相处的方式。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今生能有缘成为一家人,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我们的家人,相互帮扶,相濡以沫,共同渡过难关。